CCTV-新闻频道
央视新闻频道今晚20点10分播出二战经典系列片《转折之战》之《斯大林格勒——肉体城墙》,明日2点10分和10点10分重播,敬请收看。
无论冬夏,在纪念那些伏尔加战役中的死难者的纪念碑前,火炬总是在熊熊燃烧。
他的军队在欧洲无往不胜。1941年夏天,他们已经入侵俄罗斯,而且已经兵临莫斯科城下。
1942年年初,希特勒调动了他在欧洲最边远角落的所有军队,希望把俄罗斯“解决掉”。
比如墨索里尼的意大利第八军和匈牙利霍廷司令领导的第二军,罗马尼亚安东内斯库的第3、第4集团军等等。
在1942年春天,希特勒集结了历史上至那时为止最强的兵力--3200辆坦克,3400架飞机,5.7万门大炮,以及600多万的士兵。
希特勒的想像力则更为丰富,他想,既然美国也参加了战争,那就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他的目标是建立在经济目的之上的。他需要中东的石油资源。在非洲,德国军队正在隆美尔的率领下朝着埃及首都开罗挺进。
希特勒希望进攻苏联南方,争取高加索地区的石油产地,并且对中东的石油资源形成钳形围攻之势,而斯大林格勒便是这一宏大战略计划的核心所在。
1942年6月28日,德军的冯包克将军率领89个师,其中9个装甲师,对苏联250多英里的边境展开进攻。在库尔斯克和哈克夫附近地带,德军将拼死抵抗,兵力不足的苏军包围。苏军则在几个主要地点拼死抵抗,但是兵力略显不足。
苏联最高指挥官本来以保卫莫斯科为主要目标,现在则必须迅速改变计划。斯大林命令在南部的沃罗涅什(Voronezh)加强对德军的防御,那是德军行进线路上离苏军最近的一座城市。
在仓促中抵达前线的苏军格里高克(Goriachko)将军试图利用坦克阻止德军的推进。
然而,英勇和决心都不足以阻止德军的进攻。德军的斯图卡轰炸机打开了苏军防线的缺口。
前面,就是罗斯托夫(Rostov)了。它是跨越顿河的最后一个堡垒,也是通往斯大林格勒的最大障碍。
结果,这座城市只有自己的卫戍部队在镇守,他们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拖后阻击战。其他苏军则为了避免陷入包围圈而向东面撤退。
对于德国人来说,他们设想中的战役似乎正在取得顺利进展;而对于苏联人,这个夏天像一个漫长的黑夜,它在军事上遭受了一系列的失败。
在一个月之内,德军在苏联的心脏部位向前推进了200英里。前面的道路似乎已经敞开了。
然而,当冯包克德军到达顿河岸边的时候,高级指挥官不禁有些心神不定--苏军的三桅船在哪里呢?
在德军前进的道路上,苏联人把他们的国土变成了一片荒凉之地。苏联的平民放弃了农场、乡村和城镇。所有有价值的东西均被破坏或烧毁。然后跟在撤退的红军后面,疲倦地踏上东去的漫长征途。
缺乏耐心的希特勒来到了乌克兰的涅特赛,决定亲自指挥。如果说底层官兵还有一些热情的话,高层指挥之间并非如此--他们非常讨厌他的干涉。他将冯包克打发了,自己指挥,取消了参谋部最初的决定。
1942年7月23日,他决定兵分两路,一半朝斯大林格勒进发,另一半则派往高加索。
德军开始像一股无法阻挡的潮水那样朝高加索进发,穿过宽广的顿河平原,来到了库班河和塔曼地区。
他们这一队进一步迈向炎热多沙的荒地——卡罗尼克泰地,很快,一向骄傲的装甲部队看起来像一帮迁徙的达旦人。
当豪斯的进攻部队在高加索游荡的时候,希特勒命令保卢斯上将指挥的德第6集团军攻占主要目标--斯大林格勒和伏尔加河。
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在伏尔加河西岸绵延大约30英里。
据当地博物馆记载,1919年,当时年轻的布尔什维克革命者约瑟夫-斯大林曾经在这里领导了抵御白军的进攻的战斗。
为了纪念过去发生的事情,在斯大林格勒这个工业重镇,许多的工厂的名字也让人想起过去,如“街垒”、“红色十月”等等。
为了给农业提供机械设备,这里建起了巨大的工厂。苏联的大多数农用拖拉机都是这里建造的;现在,它则为苏联红军的装甲部队建造坦克。
他任命了两个人作为斯大林格勒防御委员会上的成员,一个是叶廖缅科将军,另一个是科鲁什奇夫政委。后者立刻向公众宣读了斯大林的意图:苏联将士要有铁的纪律,要有坚强的勇气,这是取胜的条件,也是苏联命运依托的口号。“每个士兵,都要做好英勇牺牲的准备。”
叶廖缅科将军时年39岁,他是斯大林的得力干将之一。斯大林给了他四天的时间,组织撤退中的苏联队伍,在西南一带组织防御。
在这里,为了保护斯大林格勒,苏联大军采取了战略性撤退。希特勒受到了迷惑,他并不知道苏军并没有完全被击溃。
在顿河和伏尔加河之间进行了血腥战斗之后,德军占领了卡兰和向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开去的铁路。
在最后一次推进中,德军的第16装甲师突破了斯大林格勒的北部,在伏尔加河西岸建立了5公里的前线。
英国首相邱吉尔赶到莫斯科给予苏联支持。当时陪同前去的有美国罗斯福总统助理艾维热-哈里曼。他们都各怀心事。
“他们什么时候再开辟他们的第二个前线呢?”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VM Molotov)心中想道。
邱吉尔最了解苏俄目前形势的痛苦,这也是他从1940年与德国的独自交战中体会到的。
苏联人本来抱着更大的希望。当他们在新闻片里面看见邱吉尔做出的表示“胜利”的V形手势的时候,他们认为他伸出的两个手指的意思就是“第二个前线。”
英国人和美国人许诺运来大量的物资、飞机和卡车等等进行支援,但是斯大林知道,在斯大林格勒,苏联守兵将独自抵抗德军的战争机器,承担起保家卫国的重担。
1942年8月23日,600架轰炸机第四空军大队在冯士涛芬将军的命令下要炸平斯大林格勒。
德军的飞机轮番对斯大林格勒进行了2000多次袭击。数千吨的炸弹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爆炸,它们留下了30英里长的废墟,造成了4万人伤亡。
轰炸后幸免于难的的平民正在疏散,叶廖缅科将军命令将苏军第62军和64军城市变成一个要塞。
曾作为俄罗斯骄傲的斯大林格勒现在已经成为一片废墟,但是,正是这片废墟,现在将成为一道御敌的屏障。
在城市的某些地方,木结构的房屋由于爆炸起火而被焚毁,只留下了烟囱,孤零零地立在那里。
1942年9月初,德第六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将军率部队对斯大林格勒展开最后的进攻。
德军总参谋部以为,炮火毁灭的斯大林格勒会像成熟的果子一样自动掉到手里,可是料想中的胜利丰收被延迟了。
9月12日,当年42岁的崔可夫将军被任命为第62集团军司令。他承诺:誓与斯大林格勒共存亡。
在德军的炮火之下,苏联海军设法在伏尔加河上维持了一条生死航线。有时候用它在各个要塞的卫戍部队之间运送各种人员和物资。
正当苏军第62集团军行将崩溃之际,苏联海军调入了一个精锐警卫师,由尤蒂德瑟夫将军指挥。。
当时是9月14日,一周之后,战斗仍在市中心继续进行,精锐警卫师被困在火车站一代。兵力已经下降到了仅仅80人。
最精良的苏军军团在一个接一个地消耗掉。大家关心是的:第62集团军的抵御到底能坚持多久。
城市的制高点是马马耶夫(Mamayev)高地。它有300英尺高,俯瞰伏尔加河河谷,对城市形成居高临下之势。崔可夫中将的第62集团军司令部即设在这里。
到9月底,德国人占据了这座小山。在这里可以对整个城市一览无余--工业区、市中心、火车站等等。
现在,他们知道:必须一个街道地一个街道地来占领斯大林格勒。光是占领火车站就需要用两个师激战5天的时间。当时,它被警卫师最后一批卫戍部队的幸存者以及雅米上校的伞兵部队殊死守卫着。
直到10月份,保卢斯将军才能攻打工业区。他动用了5个师,其中两个是装甲师。在拖拉机厂的废墟上,直到最后一分钟,苏联的工人们还在生产坦克。
当德军的推进对他们构成威胁的时候,他们会穿上军装,钻进自己刚刚制造完成的坦克,出门迎击德军。
德军装甲精锐一点一点地向前推进。先后占领“红色十月”工厂以及“街垒” 工厂。
两周之内,苏军的3个师失去了他们战斗力的75%。德军的斯图卡轰炸机在做最后的轰炸。
伏尔加河畔,苏军最大的汽油储藏罐被炸毁,大火从崔可夫将军的藏身之地上呼啸而过。崔可夫将军继续从他的指挥部下达命令。
保卢斯将军向希特勒汇报,德第六集团军已经夺取了斯大林格勒,或至少它的90%。他们在城市的中心挂起了德国国旗;并且,他们已经一直到达了伏尔加河西岸。
希特勒大喜过望。为了庆祝这一胜利,他特别打造了一枚勋章;在整个欧洲,他大力宣传“德意志帝国大三角”的最新进展;11月19日晚,他在慕尼黑做了一个长篇演讲,通报了这一好消息。
比起那些远在斯大林格勒的士兵们来说,纳粹军官们听起这个演讲更加津津有味。
尽管在提到苏军仍然死守着10%的地盘的时候,希特勒的言辞颇有些不屑,但他并不知道,苏军正准备创造第二个巴尔登战役,他们的口号是“为了祖国而战,为了斯大林而战。”。
由于德军炮火的封锁,即使趁着夜幕的掩护,每次穿越伏尔加河的士兵也不过10个或20个。
伟大的战略战术没有了用武之地,交战最后变成了对一间地窖或者一堵墙的防守和争夺,敌人可能就在几米开外。
一向速战速决的德军陷在城市的大废墟里,几乎已经失去了全部优势--尤其是在守卫者宁死不屈的情况下。
苏军的增援只能借着黑夜的掩护从东岸渡过伏尔加河,而且大批部队过河是不可能的,
后来,整个俄罗斯都知道了一个精英警卫团的23勇士的事迹。面对德军的最精锐部队,他们在一所房子内坚守了56天,最后几乎无一幸存!
一个参加过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苏联士兵后来成了一位著名作家,他就是康斯坦丁-西蒙诺夫(Konstantin Simonov)。在那段战火纷飞的日子里,他亲眼看到身边的朋友一个个倒下,于是,他写了一首至今多数俄罗斯人仍耳熟能详的诗篇:
尤蒂德瑟夫将军和其他战士都在琢磨着斯大林在广播里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他说:很快我们就要沿着道路开回来。斯大林播音稿子如此含混,是因为塔秘密召集了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大救星朱可夫将军,试图拯救斯大林格勒。
(31:15 同期 画面人物不详 可能是一位二战苏军将领 参考片中以前画面)
“在仔细研究形势之后,我们提出以下方案供斯大林考虑。首先,我们要继续消耗在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的精力;其次,我们将立刻准备进行出其不意的反击。”
900辆坦克从乌拉尔的工厂开来在伏尔加广阔的河岸上汇集起来,100万人——一支新的军队。
反攻将于11月19日清晨6:30打响。在渥诺夫将军指挥下完全是措手不及。
24小时之内,顿河方面军在罗科索夫斯基将军的率领下就击溃了罗马尼亚第三军,3.7万罗马尼亚人在刺骨寒风中瑟瑟发抖成了苏军的俘虏。
在南线,叶廖缅科将军击溃了意大利第八军。这些拉丁人劳师远征无心作战,俄罗斯冰冻的荒墟上迷失了方向。
11月22日,在可兰支地区,顿河和伏尔加河方面的苏军会师,对德军形成包围之势。
至此,德军第六集团军的22个师,33万人被围困在45英里长、25英里宽的口袋里。德军第六军的官兵们开始疑惑他们为何还没有得到突围的命令 。
第六集团军仍然是英猛之师,它仍然能够突破苏军重围,但是必须离开斯大林格勒。
新任陆军总叁谋长蔡茨勒将军力劝希特勒同意保卢斯趁苏军合围刚刚形成迅速突围,而空军司令戈林却向希特勒保证说:他可以保证第6集团军的空中补给。
德第六集团军每天需要600吨的食物和弹药补给。空军司令戈林拍着胸脯保证说,“没问题,我保证!”
现在,主宰天空的不再是德国空军,而是回到了苏联空军的雅克、米格和米格3手里。
尽管损失惨重,尽管天寒地冻,尽管飞行机师的双手被冻得麻木,德国空军仍竭尽全力地靠近被困的第六集团军,将伤员运走。但是,他们将永远无法实现戈林司令许下的诺言。
由于重要物资的补给被切断,德军每人每天的食物只有两盎司面包和不足一盎司的脂肪。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曼施泰因将不得不在包围的苏军中冲开一条血路,让保卢斯里应外合以突出重围。
12月19日,一些罕见的补给终于突破防线,被送达被困的第六集团军。那是几个包。
他们已经准备好进攻了,但是罗科索夫斯基及其参谋部认为或许另有办法消灭德军,如果德军接受他们的孤立无助的现实的线日,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按照传统性礼节发出一个最后通牒,号召德军投降。
“致所有投降的德军官兵:我们保证他们的生命和安全。在战争结束时将可以返回德国,或者到他们选择的任何国家;否则,目前被围困的德军将被消灭。”
1月10日上午8:00,数千枚苏军枪炮一齐开火,向负隅顽抗的德军发起了进攻。
德军抵挡不住苏军的火力,向伏尔加河退却;并且为了躲避炮火朝斯大林格勒奔逃,在那里,他们作最后的抵抗。
苏军于1月17日发动最后一轮猛攻。面对苏军的7个军的进攻,德第六集团军不愧为勇猛之师,尽管已经筋疲力尽,他们仍然在抵抗。
苏军则被迫步步为营,一个房子接一个房子,一个地窖接一个地窖地收复斯大林格勒。
“红色十月”以及“街垒”工厂都必须夺回来。还有拖拉机厂,市中心也将被解放。
在清理一家百货商店的地窖的时候,苏军第64军的士兵们偶然发现了躲藏在其中的保卢斯等高级军官。他们被赶了出来并被带到苏军最高指挥官面前。
与保卢斯一道被捕获的还有他的全部随从以及2500名军官,其中有24名将军。
在生擒他们的苏军面前,一些年轻的狂热分子仍然执著于纳粹的“至高无上”信条,仍然趾高气昂。
但是,作为德国的战争机器,德军第一次遭受了彻底的惨败,这无疑是一个奇耻大辱。
斯达林格勒一战,德军共有20万人丧生--他们或死于作战行动、或死于伤痛、饥饿或严寒。只有9.1万名士兵幸存。
在解放斯达林格勒的过程中,参与作战行动的将军们–罗科索夫斯基中将、叶廖缅科上将、崔可夫中将以及各级官兵最后终于理解了斯大林曾经说过的话:不久,我们就将走在自己的大街上。
30年后,在斯达林格勒市的(Mamayev马马耶夫)高地上树立起了一座巨大的纪念碑,用以铭记那些在多年前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付出牺牲的人们。
纪念碑的四壁写满了死难者的名字。其数量之大没有人数得过来,俄罗斯政府也从未透露过真实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