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博MANBETX官网

同样是网大你看人家是怎么拍的

比如,又一部有龙标且在网络平台上映的自称是电影的影视作品(非常严谨的我)上线了。

就像我在豆瓣说的,如果制作放在网大里面,还算比较好的(反驳我的,请先看20部网大)。

尤其是演员部分,除了几个配角的老演员,两位主角的表现,只能用可怕来形容。

作为王祖贤的真爱粉,这一版聂小倩,实在是……我就不敞开批评了,因为我嘴太毒,我怕我控制不住我自己,容易出事。

其实吧,今天说的并不是上面那部《倩女幽魂:人间情》,实在懒得吐槽,就嫩么地吧。

说起来,陈冲最近在微博上总会分享一些文章,也引起了很多关注。她朴素又机敏的叙述着自己的生活,从隔离日常到喜爱的书和电影,字里行间中带着不卑不亢的狡黠和温暖。

而翻开陈冲的履历表,会发现其中有一部很特殊的电影。它是LGBTQ题材,有人说它是les版的《喜宴》,豆瓣评分也高达8.7分。

这部2004年的影片以醇厚又轻盈的方式,柔情的将中西差异、伦理自由、自处与处世等稍显宏大的问题一一道出。

陈冲饰演的就是一位不得不面对女儿性向问题的母亲,这对母女间电光火石的碰撞,相信看过的朋友一定印象深刻。

而就在16年后,5月1日刚在网飞上线的新片《校园情圣》就跨越时空与《面子》遥相呼应。

在我心里,这也绝对是近期看过的,最好的一部青春片,或者叫校园片,或者叫爱情片。

这么样一个钢铁直女,在和橄榄球队长保罗的交易中,开始帮助他追求校花艾斯特。

其实不论是性向不明的三人行还是代写情书的设定都并不新奇,故事乍一看好像是《蓝色大门》+《大鼻子情圣》,或者《独自等待》。

但在这些并不新鲜的固定模式上,本片却有着跳脱套路的真实质感,在美式青春片的外壳下,它所触及的内容远比设想的要更多更深。

其实,从《面子》到《校园情圣》,伍思薇的电影都带有很强的自传性质,她和两部电影中的女主角一样,有着亚裔的身份背景,更曾是一位微软工程师,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计算机专业。

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何导演片中的女主角永远是不思打扮、果决理智,有着的理科生思维的高材生。

其实,《校园情圣》中的艾莉就像是《面子》中的小薇,17岁时的样子。高中时期时的她,还在自我和性取向的认知中跌跌撞撞。

而当陈冲以照片的形式,16年后再次出演艾丽的母亲时,更呼应了两部作品间的联系,实在是有些唏嘘。

陈冲也以照片形式,客串了这部《校园情圣》。并且暗示了影片与《面子》的某种勾连。

因此,这个“他爱她爱她”的故事,并没有向着激烈的碰撞和好友撕逼开展,或是像《爱你,西蒙》一样聚焦在出柜的挣扎上。

这些情节上的爆点并不是影片的目的,你只会在不知不觉间被带入导演细腻又诙谐的表达。

伍思薇巧妙的在具像化信件往来的过程中,将意识流中微妙的心理活动以流畅的转场,和剧情牢牢嵌套在一起。

你既可以随着男女思维差异的碰撞、和追爱的过程中产生许多摩擦而会心一笑,保持着新鲜感等待三人故事的开展,又在不知不觉间体味他们内心的嬗变。

如果说男女合作追求女神是故事的主线,那么在这个主线之上又有条不紊的表现了三人情感的微妙摇摆。

艾莉在不断的来信中体味到什么是爱,保罗又逐渐发现了艾莉的另一面,而女神艾斯特则在与看似一人实则两人的交往的落差中,对原本稳定的男友和感情产生动摇。

但如此错综复杂的感情线只能说是本片的显在文本,影片更打动人心的,或者说导演更用心勾勒的是关于自我与成长的潜在文本(这也是更感人的部分)。

亚裔学霸艾莉、肌肉男保罗、校园女神艾斯特,每个标签背后都有一串相连的关键词。

和我们对标签做出的预设不同,影片通过这三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人之间的碰撞,还原了标签下活生生的个体,渴望具体化他们成长的痕迹。

我们能看到,这个随时处于备战状态的亚裔少女,在和保罗的交流中,不再紧绷着弦。

女神艾斯特也逐渐走出大家对于漂亮女孩所设的框架中,发现自己所有的漂亮男友、没完的社交,并不是真正想要的。

保罗也在对爱的追求中,变得柔和细腻,努力打破自己固有的偏见,重新为爱下定义。

尽管每个人都辗转在那些琐碎又日常的困境中无法自拔,但故事并没有期待中校园LGBTQ影片的那些华丽转折或蜕变。

当结尾处,镜头仰视着艾莉随风而动的面庞和微微翘起的嘴角时,虽然他们看似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更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我们知道,比“得偿所愿”更困难的蜕变已经完成。

这就是艾莉和艾斯特躺在水面上时所说的:“the best part”(最精彩的部分)。

其实,从影片刚开始,艾丽就在旁白中点明——“这不是一个爱情故事,或者说不是任何人都得偿所愿的故事。”

导演的野心显然绝不满足于此,相比于一般的美式校园题材影片中语言的直白,可能观众会发现《校园情圣》中的少男少女常展开一些似是而非的对话。

比如艾莉与艾斯特针对画画时如何画下“最大胆的一笔”所展开的讨论,就有一些些晦涩。

随着故事的进程,其实三人真正要解答的问题,并不是谁爱谁。而是随之而来的,成长过程中与他人、与自我小心翼翼的试探与博弈。

除此之外,当我们细究艾莉楚其人,会发现她面临诸多身份上的困局。她首先是个青春期的少女、又是亚裔、更是Les,在人人信奉基督的小镇,她还是个异教徒。

当这些问题汇集在一处,其复杂程度可想而知。但和艾莉别扭的性格一样,影片没有翻开这些软肋,而是通过一系列隐晦的互文,使本该套路化的青春片渗透出哲思。

比如片中数次出现的作品《长日留痕》,它就像是艾莉和艾斯特交流的暗号,这也暗示了艾莉对自我身份认同思考。

《长日留痕》的作者石黑一雄,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走入大众视野,他正是一位日裔英国小说家。

石黑一雄的作品就交缠着双重文化的烙印,那些淡淡的哀与压抑的渴,也在某种程度上道出了导演对艾丽这样的少女在美式校园氛围下的细腻体悟。

这样的互文还有很多,比如艾莉将小城与萨特的《禁闭》相提并论,还有不断被点名异教徒身份的她对《圣经》中爱的定义的颠覆。

这些隐而不发的思考,使我们仿佛可以透过文本触摸到艾莉甚至是导演本人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建构的努力。

从一开篇的柏拉图《会饮篇》到王尔德,导演不断引用名言作为影片的标点,为故事加码。

当我们再回到本片的英文片名《The Half of it》,相比于官方那个让人翻白眼的译名《校园情圣》,另一个译名《真心半解》或《一半一半》显然更贴切。

“half”——另一半并不拘泥于性别,甚至不拘泥于一个客体,它只关乎感受,关乎存在本身。

留言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